
為甚麼要行山?
第一次行山,多數都是健行,可能是相約三五知已,沿著規劃好的步道走,如港島徑、太平山頂、龍脊或麥理浩徑。這些路線相對平緩,不需要什麼特別裝備,最適合當作周末休閒活動了。我喜歡健行,更喜歡多日健行,我最美好的回憶是曾在瑞典走國王小徑的一週,那裡遇見的人和風景,至今難以忘懷。至於朝聖之路,相對來說沒有那麼震撼,並非說體驗不好,只是經歷有些古靈精怪,別具一番風味。
將來我還想走West Highland Way和熊野古道。
我喜歡健行,至於登山呢… 雖然很多時候兩者都被混為一談,但於我而言是不一樣的。
Kebnekaise 和 Mount Kinabalu 就不一樣了,挑戰性更高,可能會遇到陡峭的山坡、高海拔環境,甚至需要繩索、冰斧來應付雪地、岩壁或冰川等險峻路況。比起健行的輕鬆愉快,登山更像是一場體能與意志的考驗,很多人把它當作挑戰自我、突破極限的象徵。
為甚麼要登山?
先引經據典—如果這問題有標準答案,大概就會是英國登山家 George Mallory 那句激勵無數登山者的名言:“Because it is there”(因為它就在那裡)。
馬洛里是英國著名的登山家,曾參與英國珠穆朗瑪峰探險隊。1923年,他第三次隨隊攀登珠峰北坡,當時一名隨行記者追問他為何執意挑戰珠峰,他僅以一句簡單的回答—“Because it is there”—展示他登山的純粹信念。
很浪漫,但不嚴謹。It is there, so what? 山在那裡,那又如何?銀行也在那裡,難道你就要去搶嗎?別說那麼極端,海也在那裡,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去游泳。
行山或登山,從來不是一件「必要」的事。你可以選擇不走。登山往往需要付出代價—昂貴的裝備、長途跋涉的交通、佔據週末甚至假期的時間成本,但放棄卻毫無後果—即使不幸開始了,只要你想,隨時都可以除下手套,脱下帽子,收起行山杖,拋低背包,換上渡假的夏裙回到平地。
但你也可以選擇踏上山徑,去看不一樣的風景,去感受汗水(又或是雨水或淚水)流過臉頰的清涼,去體會每一步邁向山頂的踏實。比起「因為它在那裡」,更能説服我的想法是—「因為我想去」。
這也許正是登山最迷人的地方:無人強迫你前行,只有內心的渴望驅使我一步一腳印抵達山峰。
世界有太多地方可以去,有太多可能性可以探索,登山當然只是其中一種方式。而我選擇它,是因為它讓我感受到生命(和背包)的重量,也讓我更珍惜日常步履輕盈之時。每一次攀升,都是對體能與意志的考驗,都是在磨練我面對困難時的耐心與勇氣。當你站在山巔,回望自己走過的崎嶇山徑,會發現原來曾經認為無法逾越的困難,早已過去。這種成就感無可比擬,令人上癮。每一次登高,每一次筋疲力盡後的回望,都是一次與自己的對話,一次確認自己仍然堅持、內心仍有渴望的證明。
所以,為甚麼要行山?
因為我願意,因為我想去,因為這是我選擇的方式,去看世界,也去看世界中的自己。
Leave a Reply